天名精

关闭

扫一扫,手机浏览

异名:

茢薽、豕首(《尔雅》),麦句姜、虾蟆蓝(《本经》),刘草(《异苑》),天芜菁(《小品方》)天门精、玉门精、彘颅、蟾蜍兰、觐、天蔓菁(《别录》),葵松、鹿活草、地菘(《新修本草》),杜牛膝(《圣济总录》),皱面草(《履巉岩本草》),皱面地菘草(《卫生家宝方》),鹤虱草《伤寒蕴要》),母猪芥(《集效方》),活鹿草(《本草蒙筌》),土牛膝(《本草崇原》),鸡踝子草(《本草正义》)。

天名精

天名精的功效作用:

清热化痰,解毒杀虫,破瘀止血。主治乳蛾喉痹,急慢惊风,牙痛,疔疮肿毒,痔瘘,皮肤痒疹,毒蛇咬伤,虫积,血痕,吐血,衄血,血淋,创伤出血。 1.《本经》:“主瘀血、血瘕欲死。下血,止血,利小便,除小虫,去痹,除胸中结热,止烦。久服轻身耐老。” 2.《别录》:“逐水,大吐下。” 3.《药性论》:“治疮,止血及鼻衄不止。” 4.《新修本草》:“主破血,生肌,止渴,利小便,杀三虫。 除诸毒肿,疔疮,瘘痔,金疮内射。身痒隐疹不止者,揩之立已。” 5.《开宝本草》:“主金疮,止血,解恶虫蛇毒,挼以敷之。” 6.《履岩本草》:“治风毒瘰疬赤肿。” 7.《纲目》:“吐痰止疟。治牙痛口紧,喉痹。” 8.《本草备要》:“治乳蛾,喉痹,砂淋、血淋。” 9.《杭州药用植物志》:“强力杀虫药,可以杀蛔虫及绦虫,并治失力黄疸。” 10.《浙江药用植物志》:“全草(治)黄疸型肝炎,痰喘,神经性皮炎。” 中药材天名精

天名精的用法用量:

内服:煎汤,9~15g;或研末,3~6g;或捣汁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捣敷;或煎水熏洗及含漱。

天名精的宜忌:

脾胃虚寒者慎服。 1.《纲目》:“生汁吐人。” 2.《本草经疏》:“脾胃寒薄,性不喜食冷,易泄无渴者勿服。”

天名精的选方:

1.治咽喉肿塞,痰涎壅滞,喉肿水不可下者:地菘捣汁,鹅翎扫入,去痰最妙。(《伤寒蕴要》) 2.治疔疮肿毒:鹤虱草叶、浮酒糟。同捣敷。(《集效方》) 3.治疟疾:天名精全草60g,龙芽草18g,爵床15g水煎,早、晚饭前各服1次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 4.治瘰疬:天名精五六枝,同鲫鱼煮熟,饮汁,数次自愈。(《溪单方选》) 5.治吐血疾:皱面草,不以多少,为细末。每服一二钱,用茅花泡汤调服,不以时候。(《履巉岩本草》)天名精

天名精的基原:

为菊科天名精属植物天名精的全草。

天名精的原植物:

天名精 Carpesium abro-tanoides L. 多年生草本,高50~100cm。茎直立,上部多分枝,密生短柔毛。叶互生;下部叶片宽椭天名精圆形或长圆形,长10~15cm,宽5~8cm,先端尖或钝,基部狭成具翅的叶柄,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或全缘,上面有贴生短毛,下面有短柔毛和腺点,上部叶片渐小,无柄。头状花序多数,沿茎,枝腋生,平立或梢下垂;总苞钟状球形;总苞片3层,外层极短,卵形,中层和内层长圆形,先端圆钝,无毛;花黄色,外围的雌花花冠丝状,3~5齿裂,中央的两性花花冠筒状,先端5齿裂。瘦果条形,先端有短喙,有腺点,无冠毛。花期6~8月,果期9~10月。 生于山坡、路旁或草坪上。广布于我国各地。 本植物的果实(鹤虱)亦供药用,另设专条。

天名精的采收加工:

7~8月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
天名精的药性:

苦、辛,寒。归肝、肺经。 1.《本经》:“味甘,寒。” 2.《别录》:“无毒。” 3.《新修本草》:“味甘、辛。”“辛而香。” 4.《开宝本草》:“味咸。” 5.《履巉岩本草》:“性温。”“味咸,寒。” 6.《纲目》:“微辛、甘,有小毒。” 7.《本草再新》:“入肺经。” 8.《本草汇纂》:“专入肺、胃。” 9.《本草撮要》:“入手足阳明、阴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