蟾诸(《尔雅》),去蚥(《尔雅》郭璞注)去甫(《别录》),蟾《药性论》),蚵蚾(《全婴方论》),癞虾蟆、石蚌(《本草蒙筌》),癞虾嘛(《疮疡全书》),癞蛤蟆(《纲目》),癞格宝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癞巴子(《吉林中药手册》),癞蛤蚆(《药材资料汇编》),蚧蛤蟆、蚧巴子(《山东中草药手册》)。
蟾蜍
扫一扫,手机浏览
-
-
微信分享
- 更新时间:2021-05-26
异名:
蟾蜍的功效作用:
解毒散结,消积利水,杀虫消疳。主治痈疽,疔疮,发背,瘰疬,恶疮,癥瘕癖积,臌胀,水肿,小儿疳积,破伤风,慢性咳喘。 1.《别录》:“疗阴蚀,疽疠,恶疮,猘犬伤疮。” 2.《本草经集注》:“人得温病,斑出困者,生食一两枚。”“烧灰敷疮。” 3.《药性论》:“杀疳虫,治鼠漏恶疮”“烧灰敷一切有虫恶痒滋胤疮。” 4.《本草拾遗》:“主温病生斑者,取一枚,生捣绞取汁服之,亦烧末服;主狂犬咬,发狂欲死,作脍食之,频食数顿。” 5.《日华子》:“破癥结,治疳气,小儿面黄癖气。” 6.《纲目》:“治一切五疳八痢,肿毒,破伤风病,脱肛。” 7.《本草正》:“消癖气积聚,破坚肿胀。” 8.《本草备要》:“发汗退热,除湿杀虫。” 9.《本草再新》:“治小儿脾胃不和,肝旺火甚,动风惊厥。” 10.《山东中草药手册》:“强心利尿,镇痛,治水肿腹水。” 11.《彝医动物药》:“治麻风癞病。” 中药材蟾蜍
蟾蜍的用法用量:
外用:烧存性研末敷或调涂;或活蟾蜍捣敷。内服:煎汤,1只;或丸、散,1~3g。
蟾蜍的宜忌:
表热、虚脱的人忌用。
蟾蜍的选方:
1.治小便不通:用五六月间菜园内屎缸中,隔宿新浸死蛤蟆大者,以巴豆八粒,干葛、甘遂各半两,于口上填入令尽,用麻线缝合,却将两片铜瓦合住,两头用黄泥固济,柴炭煏透内药,焦干为末,不可太过,微赤色为妙,取出研末。每服二钱酒下,其病深,于小便内下,小儿加减服之。已死人,用硬物斡开口灌下,仍用手揉其肚,立效。(《普济方》治蛊方) 2.治腹中冷癖,水谷阴结,心下停痰,两胁痞满,按之鸣转,逆害饮食:大蟾蜍一枚(去皮及腹中物,支解之),芒硝(大人一升,中人七合,瘦弱人五合)。以水六升,煮取四升。一服一升,一服后,未得下,更一升;得下则九日十日一作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 3.治大肠痔疾:蟾蜍一个,以砖切四方,安于内,泥住。火煅存性,为末。以猪广肠一截,扎定两头,煮熟切碎,蘸蟾末食之,如此三四次。(《纲目》) 4.治发背肿毒未成者:活蟾一个,系放疮上半日,蟾必昏,再易一个,如前法,其必踉跄,再易一个,其蟾如旧,则毒散矣。若势重者,以活蟾一个,或二三个,破开连肚乘热合疮上,不久必臭不可闻,再易二三次即愈。(《医林集要》) 5.治早期瘭疽:蟾蜍,将其腹切开1cm创口,不去内脏,放入少许红糖。将患指伸入其腹内,经2h后,可另换1只蟾蜍,共用10只左右可愈。治其他炎症也有效。(广西《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》) 6.治胃癌、肝癌、膀胱癌:将活蟾晒干烤酥后研粉,和面粉糊做成黄豆粒大的小丸。面粉与蟾蜍粉比例为1:3每100丸用雄黄1.5g为衣。成人每次5g,每日服3次,饭后开水送下。过量时有恶心头晕感。(《中国动物药》) 7.治丘疹性荨麻疹:活蟾蜍3~4只,去内脏,洗净后,放在药罐内煮烂,用布滤去渣,留汤外用。皮疹多的部位,每日用药汤淋洗1次,如皮疹数目少,用棉花蘸汤外搽,每日3~4次,当日就能止痒。连用3~4d全部消退。(《广西药用动物》)蟾蜍
蟾蜍的基原:
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全体。
蟾蜍的原植物:
1.中华大蟾蜍 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体长一般在10cm以上,体粗壮,头宽大于头长,吻端圆,吻棱显著;鼻孔近吻端;眼间距大于鼻间;鼓膜明显,无犁骨齿,上下颌亦无齿。前肢长而粗壮,指、趾略扁,指侧微有缘膜而无蹼,指长顺序3、1、4、2,指关节下瘤多成对,掌突2,外侧者大。后肢粗壮而短,胫跗关节前达肩部,左右跟部不相遇,趾侧有缘膜,蹼尚发达,内跖变形长而大,外跖突小而圆。皮肤极粗糙,头顶部较平滑,两侧有大而长的耳后腺,其余部分满布大小不等的圆形瘰疣,排列较规则的为头后之瘰疣,斜行排列几与耳后腺平行。此外,沿体侧之瘰疣排列亦较规则,胫部之瘰疣更大,个别标本有不明显之跗褶,腹面皮肤不光滑,有小疣。颜色变异颇大,生殖季节雄性背面多为黑绿色,体侧有浅色的斑纹;雌性背面色较浅,瘰疣乳黄色,有时自眼后沿体侧有斜行之黑色纵斑,腹面乳黄色,有棕色或黑色细花纹。雄性个体较小,内侧三指有黑色婚垫,无声囊。 生活在泥土中或栖居在石下或草间,夜出觅食。分布于华北、东北、华东、华中及四川、贵州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等地。 2.黑眶蟾蜍B. melanostictus Schneider体长7~10cm,雄性略小;形态与中华大蟾蜍相,、似,其特点是:头部沿吻棱、眼眶上缘、鼓膜前缘及上下颌缘有十分明显的黑色骨质棱或黑色线。头顶部显然下凹,皮肤与头骨紧密相连。前肢细长;指、趾略扁,末端色黑;后肢短,胫跗关节前达肩后方;足短于胫;趾侧有缘膜,相连成半蹼,关节下瘤不明显;内跖突略大于外跖突。皮肤极粗糙,除头顶部无疣外,其余布满大小不等之圆形疣粒,疣粒上有黑点或刺;头两侧为长圆形之耳腺;近脊中线由头后至臀部有2纵行排列较规则的大疣粒体大的黑眶蟾蜍腹面满布小棘。生活时体色变异较大,一般为黄棕色略具棕红色斑纹。雄性第一、第二指基部内侧有黑色婚垫,有单咽下内声囊。 栖息于潮湿草丛,夜间或雨后常见。捕食多种有害昆虫和其他小动物。分布于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台湾等地。 以上动物的头部(蟾头)、舌(蟾舌)肝脏(蟾蜍肝)胆囊(蟾蜍胆)、除去内脏的干燥体(蟾皮)、耳后腺分泌的白色浆汁加工成品(蟾酥)亦供药用,另设专条。
蟾蜍的采收加工:
夏、秋季捕捉。捕得后,先采去蟾酥,然后将蟾蜍杀死,直接晒干。
蟾蜍的药性:
辛,凉。有毒。归心肝、脾、肺经。 1.《别录》:“有毒。” 2.《日华子》:“凉,微毒。” 3.《本草蒙筌》:“味辛,气凉。” 4.《纲目》:“阳明经。” 5.《医林纂要》:“辛、甘、咸,寒。” 6.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“甘、苦,凉。” 7.《本草再新》:“入心、肝、脾、肺四经。” 8.《青岛中草药手册》:“入肾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