蘑菰(《饮膳正要》),麻菰(《日用本草》),鸡足蘑菇、蘑菇草(《广谱菌》),肉蕈(《纲目》)。
蘑菇
扫一扫,手机浏览
-
-
微信分享
- 更新时间:2021-05-15
异名:
蘑菇的功效作用:
健脾开胃,平肝提神。主治饮食不消,纳呆,乳汁不足,高血压病,神倦欲眠。 1.《医学入门》:“悦神,开胃,止泻,止吐。” 2.《生生篇》:“益肠胃,化痰理气。”(引自《纲目》) 3.《本草求原》:“消热痰。” 4.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消食,清神,平肝阳。主治消化不良,高血压病,哺乳期乳汁分泌减少,毛细血管破裂,牙床出血,贫血等症。” 5.刘波《中国药用真菌》:“哺育婴儿的妇女经常食用可增加乳汁的分泌量。”“经常食用,可以预防脚气病,身体疲倦,毛细血管破裂,牙床及腹腔出血,糙皮病,各种贫血症。” 6.《浙江药用植物志》:“健脾。治白细胞减少症等。” 中药材蘑菇
蘑菇的用法用量:
内服:煎汤,6~9g,鲜品150~180g。
蘑菇的宜忌:
气滞者慎服。 1.《饮膳正要》:“动气发病,不可多食。” 2.《本草求真》:“多食均于内气有阻,而病多发。” 3.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“多食发风,动气,诸病人皆忌之。”
蘑菇的选方:
1.治消化不良:(蘑菇)鲜品150g,炒食、煮食均可。 2.治高血压病:(蘑菇)鲜品180g,煮食,分两次食用。(1、2方出自刘波《中国药用真菌》) 3.治小儿麻疹透发不快:鲜蘑菇18g,鲜鲫鱼1条。清炖(少放盐)喝汤。(《食物中药与便方》)蘑菇
蘑菇的基原:
为伞菌科伞菌属(黑伞属)真菌双孢蘑菇及四孢蘑菇的子实体,尤以菌蕾为佳。
蘑菇的原植物:
1.双孢蘑菇 Agaricus bisporus(Lange)Sing. 又名:蘑菇菌(《云南中药资源名录》)。 菌盖半圆形,径3~16cm,表面干,成熟后仍为白色,常被淡褐色细绒毛。菌肉较厚而脆,白色,切割后或微呈淡红橙色。菌褶离生,初白色后变黑褐色。柄短柱状,粗壮。基微膨大。菌环光滑或具絮状残突,膜质。本种原记录的主要特征是担子多产两枚孢子,担孢子椭圆形,淡褐色,(5.5~8.5)μm×(4~6.5)μm,此菌非我国原产,系引进栽培种。在栽培中变异较大,担子产孢子的数目也有变异,不稳定。 我国各地广为栽培。 2.四孢蘑菇A. campestris L. ex Fr. 又名:雷窝子、洋蘑菇(《西藏真菌》),原野蘑菇(山西)。 菌盖呈穹顶形,径4~15cm。纯白色,后期盖中央有裂纹,渐向盖缘而光滑。老后中央微现肉桂色泽,菌肉白色,伤后微褐。褶片离生,粉红色。菌柄柱形,近等粗。环残膜质,早落。孢子椭圆形,光滑,深褐色,(6.5~8.5)μm×(4~5.5)μm。 春末至冬初单生或群生于草地、路旁、田野、堆肥场及林间空旷地。分布于华北、东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、西北等地。
蘑菇的采收加工:
覆土后菇床上开始形成子实体原基,当室温降至15℃左右时,子实体大量发生。蘑菇在现蕾后5~7d采收,天气冷凉时可在8~10d采收。以子实体菌膜尚未破裂时采收质量最佳。
蘑菇的药性:
甘,平。归肠、胃、肺经。 1.《饮膳正要》:“味甘,平,有毒。” 2.《日用本草》:“无毒。” 3.《品汇精要》:“味甘,性寒。气之薄者,阳中之阴。” 4.《本草求真》:“专入肠、胃、肺。” 5.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“甘,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