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飞羊草

关闭

扫一扫,手机浏览

异名:

飞扬草(《岭南采药录》),痢子草、乳汁草(《岭南草药志》),痢疾草(《广东中药》),小飞扬(《福州中草药》),小奶浆藤(《云南药用植物名录》),细叶飞扬草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,苍蝇翅(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),百里香叶大戟、小本乳仔草、红尾仔草、翻魂草、过路蜈蚣、蝙章(《台湾药用植物志》),地锦(《广西药用植物名录》)。

小飞羊草

小飞羊草的功效作用:

清热祛湿,解毒敛疮。主治痢疾,泄泻,疟疾,天泡疮,湿疹,乳痈,疮疖。 1.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“治小儿飞痒疮,满面头耳,脓水淋滴。敷洗消肿毒。” 2.《岭南采药录》:“解胡满藤毒。” 3.《岭南草药志》:“内清湿热,外解湿毒。” 4.《广东中药》:“主治天泡疮,烂头胎毒,乳痈,缠腰蛇,蔓延性疮疖及湿疹,并治痢疾,乙型脑膜炎。” 中药材小飞羊草

小飞羊草的用法用量:

内服:煎汤,15~30g,鲜品30~60g。外用:鲜品煎水洗;或捣敷。

小飞羊草的宜忌:

小飞羊草的选方:

1.治痢疾:乳汁草60g。水煎,以蜂蜜或黄糖冲服。 2.治疟疾:乳汁草鲜用90g,干用45g,以水800ml,煎至400ml。分4次服,在疟疾发作前一日,临睡前服100ml,翌晨服100ml,早饭时服100ml,至疟将发作时服100ml。 3.治缠腰蛇:乳汁草一撮,蒜草一只,捣烂,调冷开水涂患处。(1~3方出自《岭南草药志》) 4.治乳腺炎,痈疮肿毒:小飞扬全草加食盐少许,共捣烂外敷。(《广西本草选编》)小飞羊草

小飞羊草的基原:

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千根草的全草。

小飞羊草的原植物:

千根草Euphorbia thymifolia L. 又名:细叶地锦草(《云南种子植物名录》)。 一年生草本,长15cm。茎纤细,匍匐,多分枝,通常红色,稍被毛。单叶对生;有短柄;托叶膜质,披针形或线形;叶片长圆形、椭圆形或倒卵形,长4~8mm,宽3~4mm,先端圆钝,基部偏斜,叶缘具细锯齿,两面被稀疏的短柔毛。杯状花序单生或少数聚伞状呈腋生;总苞陀螺状,先端5裂;腺体4,漏斗状,有短柄及极小的白色花瓣状附属物;花单性,无花被;雌雄花同生于总苞内;雄花多数,具雄蕊1;雌花1,生于花序中央,子房3室,花柱2,离生,先端2裂。蒴果三角状卵形,被短柔毛;种子长圆形,具四棱。花果期5~10月,果期6~11月。 多生于山地冲积土或砂质土上。亦生于低海拔的山坡草地、路旁或稀疏灌木丛中。分布于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海南、贵州、云南、台湾等地。

小飞羊草的采收加工:

7~9月采收,晒干或鲜用。

小飞羊草的药性:

酸、涩,凉。 1.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“味酸,性烈。” 2.《岭南采药录》:“味酸、苦,性寒。” 3.《云南中草药》:“微酸、涩,凉,有小毒。”